近年来,随着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,教学和科研实验活动慢慢的变多,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,这不仅严重威胁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,而且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、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。
2024年4月3日,花莲发生强震后,台湾某大学教学楼因实验室化学品掉落引发大火。因教学楼存放禁水性物质,救灾困难,火势持续近24小时才被完全扑灭,里面设备及20多年的实验数据也全付之一炬,校方预估受损金额高达5亿元新台币,重建之路漫长。
2022年6月7日,深圳一所高校的实验室内发生玻璃仪器爆炸事故,一博士生面部、颈部、手臂等10多处被炸伤,手指肌腱暴露,右侧下颌皮肤被炸出一指节深的洞,颈动脉鞘被炸开,再深0.2毫米将有生命危险。
2021年10月24日,南京某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一材料实验室爆燃引发火情。学校第一时间将11名受伤人员送往医院救治,其中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。
为了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上的水准,加强实验室安全风险防范,国家出台了《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(试行)》,旨在实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精细化。
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粒径以房间为管理单元,明确了学校领导、职能部门、二级单位、实验室等各级责任主体以及各自的管理职责。这有助于形成上下贯通、权责明晰的管理体系,避免管理过程中的推诿和扯皮。
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础。该《办法》规定了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判断依据,分为直判法和评价法。
直判法:即本实验室存在下列场景的属于哪一类风险,例如:实验原料或产物含剧毒化学成分或使用剧毒化学品,该实验室属于Ⅰ级、重大风险(红色)。
评价法:通过评价表打分,评分达到100分的实验室属于Ⅰ级、重大风险(红色)。能够明确实验室风险等级判定方法和依据,同时不因人的因素而产生偏差,形成统一的判定标准。
《办法》对高校实验室的分类做出规定分别是:化学类、生物类、辐射类、机电类、其他类等类别,并对哪些实验室属于哪一类的做出了规定,可以促使管理更有明确的目的性,更专业、更细致。
对不同安全等级的实验室,提出了差异化的管理要求,包括安全检查、安全培训、安全评估、条件保障等方面的具体实际的要求。这有助于使安全管理更具针对性,确保安全风险得到一定效果控制,明确了学校、二级单位、实验室应分级开展安全检查,并对实验室科研项目、学生课题等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。这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整改安全风险隐患,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。
对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实际有效地开展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工作,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事件的,依法依规予以追责。这有助于督促各高校切实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,确保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。
该政策实施能够有效防控实验室安全风险,保障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。通过建立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机制,识别不同实验室的安全风险等级,并采取对应的安全措施,确保实验室安全风险得到一定效果控制。
政策实施将促使高校师生增强安全意识,关注实验室安全,并在实践中加强安全操作和保护措施。通过安全检查、培训、评估等措施,加深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认识,培养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。
政策实施将促使高校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,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。高校将根据实验室安全风险等级,制定差异化的安全管理制度,包括安全检查、培训、评估、设施设备建设等,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。
政策实施将明确各级责任主体和职责,促使高校领导、职能部门、二级单位、实验室等各级责任主体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。通过明确责任分工,避免推诿和扯皮,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有效性。
政策实施将促使高校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,提高实验室的本质安全水平。通过配置适用于安全风险级别的安全设施设备,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,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。
政策实施将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上的水准,确保实验室安全风险得到一定效果控制。通过建立安全风险防控体系,加强安全监管,提高安全管理水平。
《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》对双重预防体系在高校实验室安全实施有重要意义,不仅有助于建立高校实验室风险分级管控体系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、落实安全责任、加强安全设施建设,同时明确了该由谁开展隐患排查,以此来实现“赋能师生参与安全管理,筑牢校园安全防线”的目的,保障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。